9月13日午后,北京郎园ramp坡空间的红砖墙在秋阳下泛着暖光,爬山虎的绿瀑从墙面垂落至钢筋架上,与远处隐约的都市霓虹形成奇妙的交错风格。这里正上演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雅集——由茅台1935与知乎人文季联袂打造的"可读的城市"主题沙龙。作为"寻道中国"文化IP的深化延伸,茅台1935此次以“首席城市观察家”之姿,将赤水河谷的醇厚基因融入城市肌理,用文学的温度丈量人间烟火,让"喜文化"从抽象概念沉淀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注脚。
从入口处“遇喜”区开始,嘉宾们便被绛纱色的魔方吸引住了眼球。打开魔方的“门扉”,即可获得写有趣味行酒与祝福语的扇子,为这场沙龙赋予了一种“与喜相逢”的仪式感。进入主会场后,人们沿台阶有序坐下,在这方钢筋水泥空间,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文之旅”。从城市文学到人与城的共生,受邀嘉宾们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回答了城市的多元面貌与时代意义,也回答了“与喜相逢”的秘诀——即如何在与城市的相处中找到归属与共鸣。
圆桌论道:每个人心中的城市之喜
“成都的茶馆,二十块一碗茶坐一整天,就能实实在在地满足老百姓们的需要,也是这个城市温度的体现。”87版红楼梦的贾宝玉的扮演者,导演欧阳奋强作为成都的城市见证人,分享了他对成都从“北纱帽街”到“太古里”的记忆,认为值得书写的是那些承载个人情感的城市瞬间;而面对生活压力,他通过读书、看电影、跑步和小酌来获得慰藉,认为这些都是对抗城市喧嚣,寻找“内心喜悦”的方式。作家袁凌、贾行家、和王计兵从各自的身份出发,探讨了城市文学的诞生与演变,强调真实个体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城市文学应关注个体命题,而非仅聚焦职场与住房。贾行家指出,城市文学的魅力在于真实表达,能让城市的名字被“提及”和“延展”即能产生共鸣。
陆晨、李颖迪和董晨宇则用更加平实的例子,从城乡生存差异、网络时代身份撕裂及城市性格等维度,讨论了人与城的深层联结,提出归属感源于“掌控感”与“社会关系”,并认为城市并无统一模板,适合自己的才是理想之城。董晨宇说道:“这个城市是由我们书写的,是我们,决定了城市的样子,所以下一次,不妨踏出第一步,做一个勇于改变的人。”整场对话既呈现文学与城市的互动,也揭示当代人在流动中寻找“与喜相逢”的多种可能。
沉浸品鉴:在酒香里为人生添喜
沙龙间隙的品鉴环节成为情感升温的催化剂。在“品喜”试饮区,绛纱色的纱幔如画舒展,茅台1935(尊享版)的原支白酒与特调鸡尾酒一字排开,半透瓶身在灯光下折射出“中国红+赤水金”的温润光泽。欧阳奋强端起品鉴杯轻嗅:“好酒像好故事,余味里都藏着时间的秘密。”他分享自己的小酌仪式:“年轻时拼酒量,现在更重心情——三五好友,几碟小菜,酒至微醺刚好。”几位嘉宾兴之所至,还拿起“品喜”区的文化折扇与团扇把玩,让杯中的酒香更多了分诗情喜意。
而嘉宾在移步至“鉴喜”文化区时,展示柜上的酒瓶与礼盒,与墙上一则则风趣动人的城市方言、城市故事,则深度吸引了他们进一步的互动探索,茅台1935即将在九月奔赴“寻到中国第三季·北纬30°文化之旅”收官站灵芝市,在这特殊的节点,选择了深入这一方天地,恰恰反映了茅台1935喜文化的包容性,蓝色代表冷静而内敛的城市文学性,红色代表着炽热而奔放的城市仪式感,这种从视觉到文本,再到器皿的沉浸式体验,让城市“喜文化”不再是抽象概念,而化作可感可知的味觉、视觉与触觉记忆。
线上回响:从沙龙对话到千万人共鸣
沙龙落幕当日,知乎平台“城市的喜悦时刻”话题阅读量已近10万,并收到了近600条知乎用户的热烈留言。有人分享了自己在一方陌生城市以“说书”感动了店老板和食客的动人回忆,有人分享了自己在异域他乡漫游,与一座城,一些人留下不解之缘......这些真实的故事,与线下的沙龙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当茅台1935用酒为媒连接城市与人,当知乎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温度,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喜",终于汇聚成了一条温暖的光河。
夕阳为郎园镀上一层金边时,嘉宾们的碰杯声仍在回响;而千里之外的屏幕前,无数陌生人正通过文字与故事,触摸着同一份"喜"的温度。从"寻道中国"的山河壮游,到"可读的城市"的烟火深耕;从80人围坐的思想碰撞,到千万人参与的线上共鸣——茅台1935始终相信:真正的文化,不仅在典籍的字里行间,更在普通人的日常里;真正的"喜",不只在遥远的宏大叙事,更是在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中。
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茅台1935的"寻道"也永不停歇。因为我们知道,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喜",每个平凡的瞬间都值得被铭记——而这,正是"与喜相逢"的终极答案。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