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5日,在浙江杭州启幕的第四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报业创新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全面剖析了当前报业的发展态势,涵盖了报业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拓展、技术应用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关键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成果,并对中国报业创新发展作出展望。
《报告》梳理了2023年中国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深化融合发展,全媒体生产传播质量并进。传播矩阵建设快速推进。全国报纸共开设831个一级独立域名的新闻网站、852个手机客户端、9393个公众账号,用户总数为104.9亿。
2.注重全球叙事,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加大力度构建全方位、多语种、立体化的对外传播体系。全国报纸海外总发行量达190万份,覆盖用户近10亿。外文网站用户3.9亿,外文客户端境外下载占比超70.1%,涵盖英语、法语、西语等7种主要国际语言。境外社交媒体账号数达1598个。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扩大。
3.创新服务形态,助推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竭力服务人民群众。全国1396家报纸共刊发公益广告7万余版,246家报纸参与社会公益捐赠,总额达1.9亿元。
在数字化浪潮加速、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国报纸出版行业依然呈现健康有序、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显示出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和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不可替代价值。全国报纸出版单位保持在两千家左右,出版报纸总量超过2400种,行业总印数达260亿份,总发行量约258亿份(含电子报),营业收入超过600亿元,利润总额稳步增长,显示出报业整体经营状况稳健、发展潜力可观。
在行业结构上,报纸出版的头部效应显著,年度营业收入过亿的报纸达到175家,占总数约7.3%,显示主流报纸在市场中的集中优势。同时,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新媒体业务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重要支点,全国报业新媒体年度利润总额达9.3亿元,增长7.3%,表明传统报纸正在有效拓展线上传播渠道,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和粘性。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核心报纸,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持续增长,体现了它们在政策解读、舆论引导以及社会监督中的核心地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区各种媒体类型的融合传播力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北京尤其以包揽报纸百强榜25%、杂志百强榜53%、广播电台百强榜11%的巨大优势占据媒体融合传播的领先地位。而值得一提的是,中西部地区媒体也有可喜的进展,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省份媒体跻身报纸、杂志、广播融合传播百强榜,媒体融合传播的进程显著加快。
在稳健的市场基础和不断增强的数字化能力支撑下,中国报纸行业正在积极探索纸媒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这一趋势不仅保障了报纸的持续传播力,也为公众提供了丰富、权威的新闻信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近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十大知名报纸》榜单,更是进一步呈现了中国主流报纸在新时代媒体格局中的核心价值和广泛影响力。
本次榜单对中国主流报纸在发行量、读者群体结构、社会影响力及国际传播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估。榜单的编制依托于《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该报告由人民网研究院研发,数据采集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在线完成,并得到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CSM)的支持。这是人民网研究院继连续三年发布《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后,首次发布全面覆盖传统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多渠道的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传统报纸在保持纸质终端高覆盖率的同时,积极拓展PC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传播,实现了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的有效推进。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报纸的传播力和受众粘性,也增强了其在社会舆论和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榜单通过对报纸的品牌影响力、受众覆盖范围及创新传播模式等综合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全面呈现了中国主流报纸在新时代媒体格局中的核心价值。
一、人民日报:国家舆论的“定海神针”
《人民日报》自1948年创刊以来,始终是国家政策解读和社会舆论引导的核心平台。其报道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以“权威发声”著称,尤其在重大国际会议和国内政策发布时,其社论常被视为官方态度的重要风向标。1992年,《人民日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奠定了其国际地位。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民日报》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起覆盖用户超过8亿的全媒体矩阵,成为全球读者量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其不仅是中国舆论的核心枢纽,更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作用,承担“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秘书处、国际传播“丝路奖”等重要工作。通过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中日韩名记者对话会等区域交流机制,《人民日报》推动了跨国媒体合作与文化互鉴。
同时,《人民日报》在国际传播方式上不断创新,率先推出定制化信息推送,与全球80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建立合作,报道借助外媒渠道实现全球落地。其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量与活跃度位居全球同类媒体首位,成为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多年来,《人民日报》品牌价值持续攀升,自2008年以来在“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连续13年稳步上升,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国家舆论核心和国际传播主力军的地位与影响力。
二、新民晚报:城市精神的守护者与华文世界的重要声音
创刊于1929年9月9日的《新民晚报》,是中国创刊时间最早、出版历史最长的晚报。九十余年来,这份报纸始终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既紧贴民生,又关注社会大势,已经从一份区域性都市晚报,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大报。今天的《新民晚报》,不仅是上海市民最信赖的新闻来源,更是全球华文读者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从传播规模来看,《新民晚报》的发行量长期保持在百万份以上,日均发行量达128万份,是中国晚报中的领军者。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调查显示,其在上海地区的发行量超过第二名一倍以上,牢牢占据城市舆论主阵地。它不仅是“上海市民的报纸”,更以鲜明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报之一。对于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大都市而言,《新民晚报》早已不只是一份报纸,而是城市文化认同与社会共识的重要纽带。
《新民晚报》在海外的布局尤为突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率先走向世界:1994年在美国成立新民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设立美国记者站,随后创办了覆盖全球的28个海外版,让身处不同国家的华侨华人每天都能读到最新的新闻资讯。这种跨国传播能力,使《新民晚报》成为华文媒体的中坚力量,不仅传递中国声音,也凝聚全球华人情感。
其品牌价值和国际影响力更印证了这种地位。2008年,《新民晚报》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第61届世界报业大会上,被列入“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位居第48位;同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此后连续多年上榜,并在2009年成为上海唯一入榜的媒体。近年来,《新民晚报》继续跻身“世界媒体500强”,并在《亚洲品牌500强》中稳定排名前列。这些荣誉,既体现了其在传媒格局中的分量,也证明它是少数能够在国际舆论场持续发声的中国都市报。
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城市治理、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过程的持续追踪,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都市化进程。今天,当媒体格局快速演变、数字传播日益主导舆论时,《新民晚报》凭借深厚的传统积淀、庞大的读者群体和不断创新的传播方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影响上海”,更在于“影响中国”,并通过海外版与国际合作,向世界展现中国都市社会的真实图景。
三、新华日报:主流媒体的权威之声
创刊于1938年1月11日的《新华日报》,是在武汉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机关报。作为一份拥有八十余年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报纸,它始终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同行,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栏目涵盖焦点新闻、国内新闻、思想、金融、文体、读书等领域,既关注宏观政策走向,也关切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形成了全面而深刻的报道格局。
《新华日报》以政经报道见长,被誉为江苏省第一主流政经媒体。日均发行量达45万份,读者群体高端而稳定:本科以上学历读者占30%,大专以上学历超过54%;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比高达72.4%。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新华日报》不仅是大众信息来源,更是政商领域决策层和专业人士的重要参考,其高品位和高影响力特征十分鲜明。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新华日报》已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被视为政策与市场之间最理想的媒介管道。凭借权威的内容和精准的定位,它在区域与全国舆论场中都具备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华日报》还在多个国内外权威榜单上屡获殊荣。它连续多年入选“世界媒体500强”,并在“2019—2020中国传媒经营价值百强榜”中位列前茅,荣登“全国省级日报十强”第二名 ,彰显了其在新闻传媒领域的持久影响力与品牌竞争力。作为全国最具权威的主流媒体之一,《新华日报》不仅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以理性、深度与公信力,塑造着政经舆论的核心话语。它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现实的推动者,在新时代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作用。
四、企业家日报:经济决策层的权威指南
《企业家日报》前身为《经理日报》,是中国唯一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专门面向全国厂长经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的国家级大型经济类日报。凭借鲜明的定位与专业的内容,该报覆盖全国企业界与经济界,被公认为对中国经济生活具有深度渗透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权威媒体。目前,它已成为中央电视台早间读报节目指定推荐的重要报刊。
自创刊伊始,《企业家日报》就确立了清晰的办报方针——“依靠企业家办报,做企业家的思想者”。这一理念不仅彰显了其鲜明的专业定位,更使其与一般经济类报纸区分开来。《企业家日报》深度贴近中国庞大的企业家群体,将他们既视为忠实读者,也是报纸的内容引导者和参与者,因而形成了独特的互动机制。这种模式让《企业家日报》真正成为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媒体。
作为企业界的“思想库”和“政策传声筒”,《企业家日报》不仅报道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趋势、市场热点,还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践问题。其文章兼具政策解读性和操作指导性,既能帮助企业家把握时代脉动,也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舆情参考。三十余年来,它已成为中国企业家群体和经济管理者的必读刊物,被誉为“全国企业家的思想指南”。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家日报》还积极推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和传播。通过深度报道、专题策划以及案例分享,该报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善于经营、精通管理、勇于创新、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队伍。这种实践与理想相结合的使命感,使其不仅是新闻平台,更是推动中国企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社会力量。
截至目前,《企业家日报》已服务超过5000万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积累了30年的资源根基与庞大的忠实读者群体。其发行量达31.2万份/日,稳居全国经济类专业报纸前列。作为报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家日报》带动旗下多个出版及实业板块,成为中国最早实现市场化运作的报业媒体之一,展现出强劲的产业链延展能力。
凭借卓越的办报理念与深厚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家日报》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包括第30届中国经济新闻奖。它不仅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国经济变革与发展的真实记录者和坚定推动者。
五、江南时报:长三角都市舆论的重要力量
《江南时报》创办于1999年9月1日,由人民日报社创办,现由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作为新一代都市晨报,它以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气质,在江苏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体,日均发行量达到30万份,尤其受到中青年知识分子和各级机关干部的高度认可,成为区域主流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鲜活的报道风格与深度的内容挖掘,《江南时报》自创刊以来迅速崛起,发行量突破50万份,在全国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它不仅是一份新闻载体,更是一种区域文化与社会精神的体现,被誉为“都市新闻杂志”,集中反映了江南城市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文化动态,真实展现了新时代江南都市人的精神风貌。
在内容设置上,《江南时报》兼具广度与深度,开设了《江南文脉》《法润江苏》《民生服务》《金融报道》等系列专刊,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追溯,也有对现实民生的关注,既展现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也深入基层社会的细节温度。其报道风格兼顾理性与人文,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在传媒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江南时报》积极探索全媒体发展路径,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新媒体平台深度联动,打造多元传播渠道。通过纸媒、网站、客户端与社交平台的协同传播,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在舆论引导与公共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重要主流媒体,《江南时报》既是长三角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也是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它不仅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更以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开放的传播格局,成为政府与公众、社会与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二十余年的发展,使其在区域乃至全国新闻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六、中国日报(CHINA DAILY):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之一。自创办以来,它始终以“向世界说明中国”为使命,坚持以国际化的话语体系、跨文化的表达方式,向海外读者准确传递中国声音,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名片。
《中国日报》以独特的国际叙事方式,生动解读中国的政策与发展。例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报道中,记者不仅呈现宏观成果,更通过沿线国家普通人的故事,讲述合作背后的民生温度。这类专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显示出其在国际舆论场上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目前,《中国日报》全球期均发行量超过90万份,其中海外发行超过60万份,覆盖G20国家主要城市。其读者群体以海外政界、学界、商界的高端人士为主,被广泛视为中国对外传播的“第一读物”。不仅如此,《中国日报》还是外国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也是承办大型国际会议会刊最多的媒体,在重大国际场合持续发挥着舆论引导与信息交流的桥梁作用。
《中国日报》同时不断拓展全媒体传播格局。除纸质报纸外,还打造了覆盖网站、移动端、社交媒体平台的全媒体矩阵,形成跨区域、多渠道、全天候的传播优势。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其账号粉丝量与活跃度均居全球同类媒体前列,有效增强了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日报》不仅帮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为中国读者提供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它既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英文媒体,也是跨文化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桥梁”。
七、南方日报:改革前沿的“记录者”
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自创刊以来便以“敢为天下先”的报道风格享誉全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权威媒体之一。它不仅是广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记录者,更是全国观察中国改革前沿的重要窗口。
《南方日报》长期以深度报道和独家视角见长。其王牌栏目《南方调查》曾推出《大湾区创新生态图谱》《县域经济突围之路》等系列重磅报道,以数据和案例揭示区域经济变革的规律与挑战。这些文章不仅在社会舆论场引发广泛关注,也成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企业战略的重要参考,充分体现出其在重大议题上的引领力。
在传播力上,《南方日报》同样处于全国前列。2023年,其新媒体矩阵全年总阅读量突破150亿次,在全国省级党报中位居第一,显示出强大的跨平台传播优势与舆论号召力。
《南方日报》的读者群体高度集中于中高端职业人群。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党政机关领导者、企业决策层、投资者、管理者以及专业研究人员。在华南地区,它是拥有中高端职业读者比例最高的媒体,既是公务员与商界人士的工作参考,也是学界和智库观察广东与中国改革进程的重要渠道。
在发行覆盖方面,《南方日报》立足广东,辐射整个华南地区,密集覆盖珠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群,同时面向全国及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发行量稳定在85万份。截止到2022年,它已连续37年保持全国省级党报发行量第一的纪录,奠定了其在中国媒体格局中的权威地位。
凭借锐意进取的新闻精神和持续创新的传播方式,《南方日报》不仅是广东发展的忠实记录者,更是全国改革开放精神的坚定传递者。它既见证历史,也启迪未来,成为中国改革故事走向世界的重要叙事力量。
八、中国青年报:青年思潮的“共鸣器”
创刊于1951年的《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媒体之一。七十余年来,它始终以“推动青年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紧紧围绕“青年关心的事”,在引导青年思想、反映青年诉求、服务青年成长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被誉为中国青年思潮的“共鸣器”。
《中国青年报》立足青年群体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动态,在就业创业、教育公平、社会流动、文化认同等议题上形成鲜明优势。其中,《冰点周刊》以锐利的问题意识和深度的人文关怀著称,曾推出《小镇做题家》《躺平青年再观察》等系列调查报道。这些文章不仅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热烈共鸣,更推动了全社会对青年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的深入讨论,体现了该报在议题设置上的前瞻性与社会责任感。
《中国青年报》的主要目标读者为中学生、高校和中专院校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同时覆盖初入职场的青年群体。它不仅记录了几代中国青年的成长轨迹,也为青年人提供思想交流、价值碰撞与自我认同的平台。在内容表达上,《中国青年报》既关注宏观政策与社会发展,又善于通过青年视角讲述身边故事,从而在理性与温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作为一份综合性报纸,《中国青年报》不仅是青年声音的表达渠道,更是国家与青年对话的重要桥梁。它既承载着推动青年思想进步的使命,也见证并参与了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成长与蜕变。
九、新京报:都市舆情的“显微镜”
创刊于2003年11月11日的《新京报》,由光明日报与南方日报联合创办,是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现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植根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新京报》坚持“品质源于责任”的价值理念,在新闻实践中始终彰显法治与人文精神,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洞察社会时局,引领舆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已成为北京政治界、商业界、文化界及社会主流人群的首选报纸。
作为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典范,《新京报》以深度调查报道见长。其知名栏目《剥洋葱》长期关注社会敏感议题,曾揭露保健品骗局、网络诈骗黑产链等社会问题,多次促成相关立法完善和政策改进,彰显其社会监督与公共责任的独特价值。2023年,《新京报》建立全国领先的“事实核查中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新闻真实性验证,开创行业先例,提升了媒体公信力与信息透明度。
在新媒体融合方面,《新京报》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纸媒、数字端和社交平台的深度联动。2023年6月,其全媒体传播矩阵平台被评为“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充分体现其在媒介融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运营方面的行业引领作用。 凭借锐利的新闻视角、强大的调查能力以及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中的卓越表现,《新京报》不仅是一份都市报纸,更成为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观察窗口和舆情风向标。
十、广州日报:区域媒体的“标杆”
《广州日报》是中国最早自办发行的报纸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实现全彩印刷的报纸,长期以来以权威性、影响力和创新能力著称。隶属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主报《广州日报》,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党报之一,日发行量达到180万份,在广东省日报中名列发行量、订阅量、零售量及传阅率四项第一,是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日报。
自创办以来,《广州日报》不仅在纸媒发行方面保持领先,更在广告经营和品牌价值上表现卓越。2007年,其广告经营总额突破20亿元,连续14年广告收入稳居全国平面媒体首位,纳税额亦位列全国前茅。同年,《广州日报》品牌价值达到55.30亿元,跻身全国平面媒体三甲,充分显示其商业化运作与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上,《广州日报》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创新,通过“融媒体中央厨房”整合纸媒、数字端和新媒体平台,实现内容生产的高效化和精准化。其《岭南文化寻踪》《广交会特别报道》等系列报道,生动展现了广州及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本地资讯与深度解读。凭借强大的发行网络、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及创新的融媒体实践,《广州日报》不仅是区域新闻传播的标杆,也是中国报业现代化、数字化发展的典范。
此次《中国十大知名报纸》榜单的发布,充分彰显了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的持续生命力与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这十大报纸不仅在国内新闻传播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通过深入报道、舆论引导和政策解读,塑造了中国新闻传播的核心版图。在数字化浪潮下,它们积极推动内容融合与渠道创新,探索纸媒与新媒体的协同发展。榜单上的报纸影响力跨越社会阶层与国界,既记录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也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桥梁,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文/刘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