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鉴
在苏州下穿隧道里,电子水尺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在深圳虚拟城市中,41.4万个充电设施被整合为“一张网”;在青岛中央商务区,搭载AI识别的智慧灯杆自动捕捉城市管理问题……这些碎片正拼凑出中国智慧城市的未来图景。随着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城市规划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而中国杰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师李财正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与推动者。过去十余年间,他从绿色交通规划起步,逐步构建起一套融合低碳理念与智能技术的城市规划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李财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深耕可追溯至十年前。作为福建省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核心推动者,他参与起草的《福建省城市公共自行车规划建设与管理技术规程》(DBJ/T13-237-2016)至今仍在塑造城市出行方式。这项2016年7月实施的地方标准创新性提出“三级驿站体系”:社区级站点满足基础通勤,商圈级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接驳,景区级网络提升旅游体验。这套体系成功解决了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城市治理难题。2024年,福州市民依然能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海峡奥体中心等区域,使用基于该标准建设的共享单车停车驿站。这些驿站已成为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节点。
李财主持的一系列交通规划项目同样体现其系统性思维。在“福州新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项目中,他创造性地将公交场站布局与出租车停靠点纳入统一框架;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与环岛旅游公路同步规划,使交通设施本身成为旅游吸引物。这些项目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理念:绿色交通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者。
2025年2月,李财独立研发的“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与产业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平台V1.0”正式问世。这项技术诞生的背景,正是中国城市面临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该平台的研发创意源于对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深刻认知。传统城市规划往往将产业、交通、能源等系统割裂设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李财创造性地将这些系统有机整合,精准模拟推演不同规划方案的碳排放和资源配置效果,实现了在空间维度上实现土地混合利用,在能源维度上构建微电网循环系统,在数据维度上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优化,为城市和产业管理者提供一站式协同规划服务。该技术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协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成为推动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这一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已在试点城市得到验证。平台整合了绿色建筑技术、城市交通系统优化、能源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要素,通过动态模拟不同规划方案下的碳排放轨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在浙江某工业新城规划中,平台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能源网络,使区域整体碳排放降低18%,同时提升土地利用率23%。这种“既要发展也要减排”的实践效果,为快速城市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早在平台研发之前,李财已对低碳城市规划展开系统研究。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他独立主持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工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智能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总课题组下的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要点探析》。该课题的创意突破在于跳出“一刀切”的规划陷阱。李财收集了全国275个地级市的经济、气候、地理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揭示: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沿海城市可通过数字技术优化港口物流碳排放;而内陆资源型城市则需侧重产业转型中的就业平衡。这种差异化认知为企业提供了精准的区位发展指南。
课题组提出的“生态适应性设计框架”在规划设计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已被多家规划设计机构采纳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在深圳某科技园区的规划中,该框架充分展现了其独特优势。设计团队深入分析当地气候数据,精准把握季风特点,对建筑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使园区的自然通风效率显著提升,从而大幅降低了制冷系统能耗,经测算制冷能耗降低了27%,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碳排放,为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财在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关系时,得出了极具前瞻性且富有洞见的结论:过度行政干预会削弱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效应。这一发现打破了以往对行政干预作用的片面认知,为政府在数字经济领域制定精准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这一结论推动了多地在低碳治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变革,纷纷建立起“市场主导 - 政府引导”的新型治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激发,其在绿色创新领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政府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监管机制,为数字经济助力绿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4年1月,李财受聘担任中国城市创新产业研究院理事,他的角色从技术专家转向行业生态构建者。他敏锐把握住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痛点——概念验证与中试验证环节薄弱。为此,他推动研究院与科研机构及产业园区建立合作通道,涵盖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等六大领域。这一举措直接加速了“低碳规划平台”等创新成果的工程化验证。李财特别关注国际经验本土化问题。在他的倡议下,研究院组织专题研讨德国工业4.0工厂的能效控制经验,并促成国内企业与类似深度智控这样的科技公司对接,将PhyAI能效引擎应用于产业园区的能源管理,实现节能率提升21%的突破。在研究院的青年规划师培训项目中,他设置“交叉工作坊”,要求交通工程师解读能源数据、建筑设计师模拟碳足迹,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规划人才,为城市低碳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全方位推动行业生态的良性发展与变革。
李财的职业生涯映射出中国城市规划范式的转变。从早期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到低碳城市规划体系构建,再到如今的智能技术融合,他始终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经济与环境的核心矛盾。他成功将前沿理念与本土实践紧密结合,为行业注入新活力。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上,他打通了产学研用的链路,为行业协作树立新范式。李财的职业历程充分诠释了一位规划师的使命与担当,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突破创新,为行业指引方向。他的故事还在持续书写,未来有望为行业带来更多变革与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李财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用技术创新编织着中国城市的低碳未来。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