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老人夸奖的那一刻,数月来的奔波与坚守忽然有了最生动的注解 —— 从威海社区的晨光里走来,在无数次方案打磨的深夜里沉淀,所有的深耕细作,都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收获。
“双语防衰” 项目萌芽于一年前的课堂讨论。当看到社区里不少老人因记忆衰退陷入孤独,“能不能用校区的双语特色,为认知健康搭座桥?” 这颗种子在威海的社区土壤里扎根生长,一年间,我们带着认知量表走进 6个省份30个社区,用双语卡片陪 600多位老人做过 “大脑健身操”,那些记录着 “张奶奶的单词笔记”“李爷爷的互动笑声” 的实践手册,成了我们参赛最厚重的底气。
在实践刚开始的几天,成员马不停蹄地辗转于滨州街、恒瑞街、西北河、寨西等社区,烟台的调研经历,更是让我深刻感受到认知健康需求的普遍性。在整理问卷数据时,团队建立的健康数据库里,每一个被勾选的选项,每一组认知量表的数值,都仿佛有了生命,承载着社区居民沉甸甸的信任。
社区书记感慨:“社区是认知健康干预的最佳场景。” 当成员们把筛查结果反馈给三甲医院医生,看着他们仔细研究数据,然后据此为老人们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 “社区 - 个体 - 网络” 这一体系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切实实为老人们的健康在努力。
从滨州街社区第一次活动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能在各种舞台从容展示,这份经历里藏着太多温暖的注脚。要感谢 30 个社区的爷爷奶奶们,你们的信任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还有团队成员日夜相伴的协作,那些为优化训练方案争得面红耳赤,又在相互鼓励的瞬间,都是成长的印记。
这场社会实践让智语防衰更坚定:青春的价值,在于用专业能力回应时代需求。“双语防衰” 不再只是一个项目名称,而是我们对 “健康中国” 的青春承诺。未来,我们会带着这份荣誉继续深耕社区,让双语教学走进更多家庭,让认知健康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长。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青年的微光汇聚起来,定能照亮银发群体的幸福晚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中城网稿件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城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城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